为推进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7月22日起,由校团委组建的非遗传承实践团在复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王雯锐的带领下,成功登上大连“百年专列”201路老式有轨电车,正式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光影传承·百年列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王慧、詹锦涛、李朋宇等6名成员通过“非遗展演+城市文脉讲述”的创新形式,让复州皮影戏在流动场景中绽放新活力,并与大连的城市记忆交织共鸣,为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百年电车为幕 讲述城市文化脉络
每日,百年专列穿梭大连老街,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导览员”。他们结合车窗外建筑,为乘客讲述大连开埠通商历史、百年建筑背后故事,将非遗文化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脉络相联结。“电车与皮影戏,一‘动’一‘静’诉说岁月,都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实践团成员的讲解让乘客在电车的摇晃里沉浸式触摸城市文脉,感受非遗与城市底蕴的交融。实践团成员王慧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乘客意识到非遗不仅是博物馆中的展品,更是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基因。”
非遗技艺为魂 展演传统艺术魅力
返程时,电车速变“非遗小剧场”。幕布亮起,成员们以复州皮影戏的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拉开活动序幕。随着幕布光影摇曳,孙悟空的灵动身姿与白骨精的诡谲变化在詹锦涛、李朋宇等成员们的手中栩栩如生,精湛的操控技艺引得乘客连连喝彩。实践团团长王雯锐向乘客们讲述了复州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一张驴皮历经刮磨刻染24道工序,方成传神的影人;一折戏文承载百年匠心,方能代代相传。”
为增强互动性,实践团特别设计了“非遗体验课堂”。成员们邀请乘客亲手操控皮影,感受“指尖上的魅力”,让参与者直观体会传统技艺的精妙。来自沈阳的游客张女士感慨:“在老电车上看皮影戏,仿佛穿越到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这种沉浸式体验太有意义了!”
创新实践为桥 传递文化传承初心
此次长达1个多月的专项实践打破了非遗展演场地限制,实现了复州皮影戏与“百年专列”文旅地标融合,使流动车厢成为非遗传播阵地,让市民与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为大连文旅增添了文化内涵。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实践团早在6月初便启动筹备工作。团队先后深入调研,系统梳理复州皮影戏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同时查阅大连有轨电车百年发展档案,挖掘电车与城市文化的深层关联。成员们多次走访大连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就车厢空间布局、灯光条件、演出时长等细节进行沟通,最终定制了“移动式微型戏台”,并针对乘客流动性设计了“分段式展演”方案,确保每个站点的乘客都能完整体验表演,实现了让非遗展演不仅是表演,更是一场流动的‘文化对话’。实践团成员詹锦涛深有感触:“看到乘客因皮影戏露出惊喜,才懂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手艺不变,而是用青春创意让传统‘活’起来,这次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传承的温度,也更坚定了带着非遗走下去的决心。”
本次“光影传承·百年列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我校非遗传承实践团深化“非遗活态传承”的又一创新实践。这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实践与传播场景的拓展,也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和文化自信的深刻涵养,更让职院学子在这堂“流动的思政课”中为城市旅游增添了文化厚度,真正成为非遗传承的“行动者”。大连“百年专列”运营方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为电车文旅项目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将探索更多非遗元素植入,打造更具文化特色的城市流动名片。
实践团将持续深耕皮影活化,擦亮非遗品牌,带动更多学子走进传统、守正创新,让这缕“光影”照亮更多人传承的道路,为文化赓续、文脉传承凝聚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文/王雯锐(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协会)、 杨善(团属新闻传媒中心) 晏佳羽(校团委) 图/李朋宇(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协会) 责任编辑/张晓晗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