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辽宁本土非遗保护与传承,7月14日至21日,学前教育学院“匠心守艺・非遗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一行12人,沿大连、庄河、岫岩至鞍山一线,以实地调研、社区推广、校园浸润等形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将语言传播与非遗文化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探艺金阿山 贝雕铸魂韵
金阿山艺术馆作为大连贝雕非遗传承中心,藏有汉代“镶铜鎏金镇席”等文物,系统呈现从原始贝堆到现代立体浮雕的6000年技艺演变,更展示着金阿山独创的立体贝雕与碎碟贝雕工艺。

寻韵庄河境 裁纸承匠心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庄河剪纸,与石雕画、红崖根艺、面塑等共同构成当地非遗矩阵。实践团走进蛤蜊岛非遗研学基地,在展厅内,老一辈传承人的剪纸工具、皮影刻版与各类非遗实物、影像,勾勒出庄河非遗的历史脉络与独特魅力。

问道岫岩间 琢玉续古韵
岫岩玉雕承载中华玉文化精髓,其代表作《华夏灵光》塔薰(高 3.15 米)获全国大奖并藏于人民大会堂。实践团深入“中国玉都”,开启玉文化溯源之旅。

布艺连中外 彩线架心桥
大连普兰店的王家布老虎技艺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是布艺非遗的代表。团队成员有幸与50位来自意大利的友人相聚一堂。大家以双手为笔,以布料为纸,共同完成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创作。实践团“小助手”的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大家选择材料包、将棉花填入布套、学习平针缝法等,并随时回应着 “胶水怎么涂更牢固”“平针缝歪了怎么办”等疑问,让这场手作体验既充满挑战,又倍感温暖。

铸魂钢铁间 钢韵续文脉
实践团来到鞍钢博物馆内,参观了展出的“老孟泰”的焊枪、“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等工业文物,与铁艺锻造、金属錾刻等非遗活态展示,体验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传奇。
在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中,“匠心守艺·非遗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全体成员以脚步丈量文明,以匠心对话传统。从贝雕的玲珑到剪纸的灵动,从玉雕的温润到布老虎的鲜活,再到钢铁的刚毅,成员们愈发清晰: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