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新闻
  • 承古艺薪火续 传非遗文脉长
  • 我校学前教育学院“匠心守艺・非遗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社会实践纪实
  • 日期 : 2025-08-08     点击量 : 184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辽宁本土非遗保护与传承,7月14日至21日,学前教育学院“匠心守艺・非遗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一行12人,沿大连、庄河、岫岩至鞍山一线,以实地调研、社区推广、校园浸润等形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将语言传播与非遗文化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探艺金阿山  贝雕铸魂韵


      金阿山艺术馆作为大连贝雕非遗传承中心,藏有汉代“镶铜鎏金镇席”等文物,系统呈现从原始贝堆到现代立体浮雕的6000年技艺演变,更展示着金阿山独创的立体贝雕与碎碟贝雕工艺。


      实践团成员在此开启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九龙壁》《百鸟朝凤》等代表作中,贝壳天然纹理化为流动画卷,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令人叹服。传承人讲述的六百年传承谱系里,“以刀为笔,以贝为纸”的技艺背后,是镶嵌在时光里的坚守,让大家触摸到了贝雕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图一.jpg
     

    寻韵庄河境  裁纸承匠心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庄河剪纸,与石雕画、红崖根艺、面塑等共同构成当地非遗矩阵。实践团走进蛤蜊岛非遗研学基地,在展厅内,老一辈传承人的剪纸工具、皮影刻版与各类非遗实物、影像,勾勒出庄河非遗的历史脉络与独特魅力。


      互动体验中,团队成员上手学习剪纸镂空技巧。2023级王欣荣剪制“吉祥鱼”时屡屡出错,感慨道:“看似简单的剪纸,藏着手眼协调与耐心的考验,这才懂‘守艺’二字的分量。”在“非遗融入学前教育”的专题讨论中,大家结合专业提出了将皮影戏改编为幼儿绘本剧、用剪纸设计手工课教案等创意,让非遗与幼教碰撞出火花。
     
    图二.jpg 
     

     问道岫岩间  琢玉续古韵


      岫岩玉雕承载中华玉文化精髓,其代表作《华夏灵光》塔薰(高 3.15 米)获全国大奖并藏于人民大会堂。实践团深入“中国玉都”,开启玉文化溯源之旅。


      拜访玉雕大师时,“以刀代笔,以玉载道”的创作哲学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成员们亲执水凳、刻刀,从选料、设计到粗雕、精修,沉浸式体验“玉不琢不成器”的完整流程。大家感慨: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宁为玉碎”的华夏风骨延续,让古老玉文化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图三.jpg 
     

    布艺连中外  彩线架心桥


      大连普兰店的王家布老虎技艺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是布艺非遗的代表。团队成员有幸与50位来自意大利的友人相聚一堂。大家以双手为笔,以布料为纸,共同完成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创作。实践团“小助手”的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大家选择材料包、将棉花填入布套、学习平针缝法等,并随时回应着 “胶水怎么涂更牢固”“平针缝歪了怎么办”等疑问,让这场手作体验既充满挑战,又倍感温暖。


      “手把手传技,心连心承意”。团长曲楠感叹道:“异国双手与中国彩布相遇,针脚里是对文化的理解,填充物里是文明的对话。”大家的笑声中洋溢着"以布为媒,文化无界"的共鸣,这场跨越语言的非遗课堂,不仅让虎头虎脑的布艺珍品跃然掌上,更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借由指尖温度扎根世界心田。  
     
    图四.jpg 
     

    铸魂钢铁间  钢韵续文脉


      实践团来到鞍钢博物馆内,参观了展出的“老孟泰”的焊枪、“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等工业文物,与铁艺锻造、金属錾刻等非遗活态展示,体验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传奇。


      成员们驻足复原炼钢场景前,仿佛听见历史锻打声与现代智造浪潮的共鸣。老师傅们以世代技法在钢板上錾刻纹样的瞬间,让众人深刻体会“铁骨匠心”的千钧分量——这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更是“刚柔并济”中国智慧的诠释。


    图五.jpg

     

      在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中,“匠心守艺·非遗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全体成员以脚步丈量文明,以匠心对话传统。从贝雕的玲珑到剪纸的灵动,从玉雕的温润到布老虎的鲜活,再到钢铁的刚毅,成员们愈发清晰: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


      职院学子将以青春之我,做非遗守护者;以专业之长,当文化传播者;以实际行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田生根发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刘畅(学前教育学院)、乔磊(23级学前教育三班) 图/曲楠(23级学前教育三班) 责任编辑/张晓晗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