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号召。2025年7月,我校“八桂同声·语通山海”推普实践团从滨海到群山,跨越千里,重回广西博白,开展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一场接力:普通话,让乡村更有“声”气
雨未停,路泥泞,团队再次走进博白,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核心任务,在旺茂村、亚桥村等地开展“课堂+走访+调研”一体化教学。
在推普课堂上,志愿者巧借“方言转译”与“语义唤醒”的教学巧思,于乡音间搭建起通向普通话的桥梁。这场接力,也延续着去年的歌声。原创主题曲《八桂同声》再次响起,孩子们在操场上合唱,志愿者在夜晚轻哼,那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群青年写给山村的温柔回答。
一条脉络:从语言大师的故乡出发,走向文化认同的深处
博白,这片孕育了语言学泰斗王力的土地,是实践团此行的精神起点。志愿者们走进王力故居,触摸这位“语通天下”先贤的学术源流;又赴玉林王力博物馆,策划青少年语言公益课堂,让王力精神在孩子们一课一练、一字一句中延续与生长。
结束博白教学后,团队抵达南宁广西民族博物馆调研学习。在这里,他们第一次直面多民族、多语种并存的真实语态。
“我们从王力的家出发,到王力思想的高地,再走进语言共生的真实现场,这是一条语言与认同的完整旅程。”志愿者滕奔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正是这段旅程,使团队更加坚定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初心。
一次链接:以语言为桥,让传统技艺“说出来”
语言不再只是课堂里的教学工具,而是走进生活、融入传承的实用纽带。团队来到沙田镇的老屋院落,与村民围坐学编藤,听老人讲述祖辈的手艺,同时与广西亚视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网红手艺人蔷薇共同探索将普通话推广与非遗芒编教学结合的可能性,推动“语言+技艺”的共创实践。
之后,团队成员走进“华喜匠”直播间,与主播“博白藤编姐”一起以青年语言重新包装藤编产品——讲材质、说用途、聊历史,用标准的普通话为手艺赋予可见的表达力与市场连接力。“推普”,不再只在教室里,而是走进了流量场、公共场,走到了乡村振兴的前沿地带。
从村落小院到数字平台,从学习方言到表达国音,一项非遗技艺在语言中“焕发新生”,也在青年接力中“传扬四方”。
一次回响: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服务走向共建
一种坚持:语言,是通往振兴的桥梁
“八桂同声·语通山海”项目已走过三年,逐步形成以“学生语言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家庭联动”为支点、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的推普实践路径,融合语言教学、文化认同、社会调研、非遗传播与数字工具,构建出“一体五面”的系统结构。
大连的海风,穿越千里,吹向桂南的群山。普通话的声音从北到南,从城市到乡村,从职院到田野,成为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那是一声,通了山海;也是一语,抵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