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新闻
  • 承红色之魂 系社区之情
  • “赣鄱寻脉·智造薪火”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二)
  • 日期 : 2025-07-30     点击量 : 114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赣鄱寻脉・智造薪火”实践团的第二站,来到了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城南昌。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在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实践中锤炼青春本领,更在与专业相关的历史印记里,明确了新时代智造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1 院旗合影.jpg


    洪城铸魂:军旗之下激荡报国情怀


      烈日下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如沉默的巨人矗立在广场中央。实践团成员们拾级而上,塔身的浮雕铭刻着烽火岁月的英雄壮举,成员们驻足凝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对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转过街角,团队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内珍贵的泛黄文件、锈迹斑斑的武器等史料,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成员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深度解析八一精神在抗战烽火中的起源、传承及其永恒的时代价值,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身影,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报国情怀。


    4. x gaidaxiao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jpg

     

    青春之声:唱响红歌讲述革命故事


      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实践团成员们纷纷在革命旧址前分组开展了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深情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嘹亮的歌声在红色圣地回荡,表达了青年学子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精心策划并录制红色故事宣讲视频,成员们化身讲解员,生动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这些青春之声,是成员们立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生动实践。

     

    2. 纪念塔下歌唱我和我的祖国.jpg

     

    改3. 纪念馆外录制红色视频.png


    旧址寻踪:感悟革命智慧与精神


      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先后探访了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与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在贺龙指挥部旧址,简陋的作战室、墙上斑驳的作战地图和朴素的通讯设备,无声诉说着革命者在烽火岁月中的卓越智慧与无畏气概。走进朱德旧居,简朴的陈设、整洁的环境,生动展现了总司令艰苦朴素、心系人民的崇高风范。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复原的战士自制武器、修理装备的场景,则深刻彰显了铁军在极端困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每一处旧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深深触动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


    5. 朱德旧居.jpg 


    匠心溯源:伟人足迹铸就工匠之魂


      追寻伟人足迹,实践团前往小平小道纪念馆。纪念馆内复原的车间工厂场景和陈列的老虎钳、铣床、锉刀等历史实物,瞬间拉近了成员们与历史的距离。这些朴素的工具,正是机械制造发展的基石。成员们尝试想象操作这些工具完成工序,对比分析所学的数控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在精度、效率上的差异。这次参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今日的智能制造深深植根于一代代劳动者在一线积累的智慧和汗水。邓小平同志在逆境中坚持劳动、深入实践的精神,正是“大国工匠”精神的早期写照。同学们认识到,学习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知识,正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实干精神,用科技赋能制造,提升国家工业实力。


    6. 小平小道陈列馆合影.jpg 

     

    7. 小平小道工厂车间.jpg


    推普助力:青春智慧服务社区邻里


      实践团深入南昌青山湖区锦纶社区,开展“共讲普通话,同心促振兴”实践活动。成员们带着热情走进居民中间,重点与社区老人展开亲切交流。他们主动询问老人们日常的社区活动和邻里生活,在轻松拉家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社区特色,每天都有热心的老人“值班”,他们常聚在一起,为邻里提供帮助,共话家常,成为维系社区情感的重要纽带。交流中,成员们饶有兴趣地了解当地生活细节,如南北饮食差异(包括本地常见的蔬菜等),老人们也热情分享。这场围绕生活点滴的对话,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人们在分享社区故事和生活智慧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自然地使用并推广普通话进行沟通。这种融入日常的交流方式,让普通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增进了代际理解与社区和谐。


    改8. 锦纶社区推普活动(2).png

     

      此次南昌之行,实践团成员们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在小平小道的寻访中明确了专业使命,在推普活动中践行了社会责任。将校训融入红色大地,以“忠诚”砥砺民族信仰,用“知识”探求真知、锤炼专业技能,以“能力”担当发展使命。未来,将牢记嘱托,“用忠诚、知识和能力充实人生”的校训精神作为指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刘伟旭(23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三班)邹雨(智能制造学院) 图/刘佳庆(24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五班) 孙丽佳(23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三班) 责任编辑/张晓晗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