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关于开展2017年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要求,学校团委积极安排部署,实践活动主要以团队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种形式进行,2015级、2016级全体学生共计7000余人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其中,国家级团队实践队伍2支,省级团队实践队伍5支,校级团队实践队伍42支,院级团队实践队伍65支,共计1284人,指导教师78人,形成由学校团委协调统筹、各学院积极配合、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系和氛围,实践实施情况先后在新华网、中青网、中青在线等媒体中报道,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我校社会实践实施情况在中青网媒体中报道
我校社会实践实施情况在中青在线媒体中报道
我校社会实践实施情况在新华网媒体中报道
校团委项目一: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红色‘吉’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为了引领大学生认识理解并参与投身“十三五”规划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该实践团的10名志愿者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来到吉林边防总队某单位进行了为期10天的“印象长白山,筑梦十三五”全国大学生文艺志愿者走边关活动。来到新环境,学生们迅速适应,每个环节都按照部队的严格要求进行,大家很快融入到部队的生活。实践活动包括军训体验、走访营地、参观国境桥及国界碑和“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治理论学习,志愿者们还为部队官兵精心准备了文艺晚会。短暂的实践经历,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养成了强烈的组织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红色‘吉’忆”实践团实践活动合集
校团委项目二:“识农•尊农•爱农•兴农”青春支教才智扶贫社会实践项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关爱和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校团委与贵州省六枝特区团委合作,到偏远地区落别乡支教,以“青创汇”为根据地,通过对当地小朋友们进行假期作业及课程辅导;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讲演急救知识,强化应急救护基本技能;爱心捐赠从2500公里外大连带来的学习及生活用品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开展了此次实践活动,丰富精彩的实践课程目的是让孩子们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未来,健康快乐地成长。与此同时,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在农业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面向落别乡开展才智扶贫行动,主要以农业参观调研、生产指导及网站建设等形式进行。
青春支教才智扶贫实践团实践活动合集
校团委项目三:“文化传承惟传统,人间至味是茶香”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为广大茶艺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以茶会友,本着“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的宗旨,“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我校“书韵茶艺社”社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积极组建“文化传承惟传统,人间至味是茶香”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校企合作单位福建冠众山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分为上山采茶、参观制茶、品茶鉴茶和探讨产品推广以及文化传播等环节,此次以社团形式开展实践,有效促进了社团的健康发展,同时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文化生活,还让学生真实体味到了茶树生长、茶品制作和茶文化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到大自然的能量,体悟到世间的沧桑,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传承悠久的文化。
“文化传承惟传统,人间至味是茶香”实践团活动合集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才干,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实施开展了暑假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繁多,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以医疗服务、理论普及宣讲、禁毒防艾宣传、才智扶贫行动、红色文化行动、支教行动、美丽中国实践为主题的多项社会实践。因此,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院七只实践小组共70余人去往辽宁省各贫困村镇,以及大连市的部分贫困社区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锻炼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也为这个社会献出了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也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完善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可以在不断的参加社会实践中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当中,学生们可以尽情的展现清纯的姿态和敏捷的才思,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帮助社会,了解了一群充满理想与朝气的新一代大学生。最终,他们会真正的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他们的抱负和智慧。
志愿者们在安家村支部委员会进行社会实践
志愿者们为老年人盛饭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随着乘坐高铁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大连作为旅游城市,北站的客流量也与日俱增。今年暑期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志愿服务团队与大连北站的工作人员一起顺利的完成了这次的暑运工作,为大连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次志愿活动,由学院团委组织,学院全体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和志愿服务的学生共计138人组成,每天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将达到6-7人,每天服务时间为8:30—11:30和12:30—17:00,累计完成志愿服务时间1800多小时,无论是在志愿服务的参与人数,还是服务时长,都达到了历年暑期志愿服务的新高。
为了更好的完成暑运基部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团队在学院团委书记苏筱露老师亲自组织下,实行学生干部负责制,即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干部与北站工作人员一起,根据各个岗位客流量的多少,随机调整志愿服务人员数量。据不完全统计,每名志愿者每天引导买票、取票旅客上百余人,引导旅客到指定站台乘车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志愿服务是很辛苦的,当大多数同学在享受温馨和惬意的假期的时,志愿们却冒着酷暑奔波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但当志愿者们身穿着校服,肩披绶带,帮助一个又一个旅客买到回家的车票时,就会看到他们脸上满足的微笑,他们说:“累,其实也是一种快乐”。
志愿者们与大连北站工作人员合影
志愿者在指导乘客互联网取票
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汽车工程学院团委于2017年7月22日至9月1日,结合学院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前期,经过多方调研、选题立项、队伍组建等环节,历时一个月,汽车工程学院从2015级、2016级700余名学生中,最终选拔出11支社会实践团队。其中,车展志愿助力振兴服务团、地铁支援调查美丽中国实践团、南关岭街道汽修技能进社区助力振兴服务团、推进全民依法治国意识宣讲团、鞍山养老院爱心医疗服务团、美丽中国南关岭镇环境保护宣讲团等6支队伍被选为校级重点团队以理论宣讲、国情考察、法制宣传、助力振兴、理论普及、爱心医疗等实践方向为重点,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服务活动。
汽车工程学院2017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等领域紧密结合的宗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成长,增加了经验的同时也为院系列思想素质提升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志愿者们在辛寨子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实践
志愿者们在大连国际汽车展览会实践合影
交通工程学院
项目一:“下基层、进农村、入群众”——记交通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2017 年7月27日至28日,交通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联系铁岭开原市庆云堡镇。实地走访庆云堡镇同当地村民参观水稻田,参观当地的各种形式企业,了解民生民态、村容村貌、人均收入。同庆云镇领导开展座谈会,共同学习党章党纪,深切贯彻十八大内容,积极准备迎接十九大。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志愿者们亲身了解并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深切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的重要部署。作为在校大学生,先学习好自己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多学习和了解我们新中国的变化,党带领我们走的富强之路。
项目二:交通工程学院姚兴社区暑期社会实践团
2017年9月3日,交通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关岭街道姚兴社区开展社情观察和志愿服务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包括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与社区领导及其他人员进行座谈;服务老人,关爱老人,与老人聊天;清扫社区卫生,为服务大众的社区干部打扫办公室及会议室等。
走进社区,不仅让志愿者融入多维的大家庭,感受姚兴社区干部的乐于奉献,也为自身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打好基础。姚兴社区作为我院街院共建长期合作单位,通过本次社区实践活动加固我院与姚兴社区交流合作,交通工程学院姚兴社区实践团会继续走进姚兴社区、走进居民住户、走进居民内心。
交通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学生党员走进姚兴社区居民家里调研实践
信息工程学院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面向全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工程学院多个社会实践团队,分别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深入了解社情、国情;关爱特殊、弱势群体。“星星海洋,让爱成长”信息工程学院的爱心志愿团队走进大连市星星之火孤独症支持中心。我们志愿者在课堂帮助照顾孩子,协助老师正常上课;下课时,与孩子一起玩耍,而小星星们最喜欢的动作,是与志愿者们十指紧扣。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表达着孩子们的信任与爱,让志愿者们感动不已。“走进惠普,企业文化与发展”的创青春共成长团队,在惠普被分为多个项目小组:销售组、售后组等。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会体验到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也引导着进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者关爱孤独症儿童
志愿者陪小朋友们玩游戏、帮助阿姨收拾卫生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校团委下发的的相关文件通知,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细致的安排,学生们申报的各个实践团队也利用假期顺利的完成了活动的各项内容。今年,学生申报的实践团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校重点实践团队“大连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前景及竞争战略调查”,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各大物业公司进行实地的学习与调研,充分了解了大连物业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物业行业的发展水平。
此外,学生开展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大连现代博物馆对市民文化认知影响力的调查”、“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关爱空巢老人、弘扬传统文化”、“海边拾荒、美化家园”等实践活动也都如期完成,学生们纷纷表示在实践活动中获益匪浅,无论是对专业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还是技能的提升或者精神的洗礼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成员合影
物业经理向学生介绍公司情况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学习
经济管理学院
2017年7月28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连市物流企业文化调研团队前往锦程物流和德邦物流两家最大规模、不同类型的物流公司进行调研。锦程物流是一家支持线上服务的国际货运网络服务公司。德邦物流是覆盖快递、快运、整车、仓储与供应链等多元业务的综合性物流供应商。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现场参观等方式对企业总体情况、物流行业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对物流专业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爱让星空亮起来”实践团来到朝阳市阳光雨特殊儿童康复学校。实践期间,同学们帮助孩子做肢体康复运动,陪他们玩游戏,辅导他们画画,带孩子们去大型超市自助购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尊重、陪伴和理解,让孩子们感受到欢乐与幸福,感受到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院同学素质与能力,更是搭建了一个学习实践的广阔平台,培养了学生交往与沟通意识,同时也能更好的唤起社会的关注,创建接纳、关爱、互助、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传递温暖,关爱留守儿童”团队前往辽宁省海城市牌楼镇房身村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同学们给他们送去了学习用品和益智玩具,辅导他们的暑期功课,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并开展了 “两地书•亲子情”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写信,与父母交流、分享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实践团队到德邦物流调研
志愿者到朝阳市阳光雨特殊儿童康复学校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为鼓励学生暑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响应我校素质学分要求,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工商管理学院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立项项目6项,院级立项项目26项,要求2016级学生全员参与,2015级学生部分参与。其中,16级学生在校生336人,实际参与334人,已完成学院社会实践素质学分认定工作。本次社会实践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专业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红色教育主题类社会实践等方面。其中,志愿服务类包括社区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学院团委顺利完成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实践团队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
红色教育主题类社会实践
社会事业学院
项目一:发挥专业优势,投身社会实践社会事业学院开展2017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法治国宣讲篇
社会事业学院本次活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扶贫攻坚,普法传情”,实践队员在大连、丹东等省内周边村庄开展农村法律知识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深入基层考察法律的普及状况,通过走访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二是“情系童心,让爱起航”,学生走进大连市中山区葵英街道文化社区,以“案情模拟情景剧”和讲座的形式为小学生普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游戏、网络诈骗等法律常识;三是“法治中国,重在行动”,为大连甘井子区法院、检察院、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司法部门提供志愿服务,并与周边律师事务所协作开展“弘扬法治精神,法治中国行”法律援助活动。
项目二:“青竹联盟”——“街校共建”项目之送“医”下乡篇
自我市首个“青竹联盟”——“街校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点项目在我校启动后,在校团委的指导和带领下,社会事业学院团委与辛寨子街道团工委迅速建立起项目合作和交流,借由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正式拉开“街校共建”的帷幕。
本次送“医”下乡一是对接辛寨子街道的孤寡老人,发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优势,分队分组先后两次为他们送去基本医疗常识和养生保健知识的介绍以及爱心陪护,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和关爱;二是突出我院“社区康复”这个新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该专业的同学们走进丹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那里的残疾人提供爱心照护与陪伴。
实践队员开展农村法律知识调研活动
积极实践,广泛宣传
国际商务语言学院
2017年暑期,国际商务语言学院按照上级团委的部署和安排,以“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为主题,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立足学院特色,展开了国情社情观察,助力振兴,义务支教,暑期托管等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总人数达520余人,其中3个团队获得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重点立项,团队成员共有20人,以其他方式自主参加实践活动人员数共488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高举践行科学发展大旗,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锻炼自身综合素质。
国际商务语言学院组建的“加强“工匠精神”教育在辽宁职业教育青年就业创业中的作用”团队奔赴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两地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采取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崇尚“工匠精神”氛围的社会背景下去探索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在和其他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接触中,参与实践的同学们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优势,对未来充满期待和自信。
“浪漫大连,生态社区”团队和“红色之翼”应急救护技能和红十字文化农村中小学传播推广”团队也分别奔赴大连市各个社区和农村中小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在全国喜迎十九大之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践团探索职业教育培育中 “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应急救护技能和红十字文化传播推广调研
学前教育与艺术设计学院
“守护传统,创新底蕴”——大连布艺非物质文化研究与制作
守护传统,创新底蕴是手作联盟的情怀,经由她们的巧手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禁得住时间的洗礼,并且可以历久弥新,余温仍在。
学前教育与艺术设计学院“手作联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大连布艺非物质文化研究与制作项目,从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习到团队成员手工制作布艺作品,实践过程贯穿整个假期,团队成员完成布艺作品32件,作品中有的精雕细刻,有的豪放大气,布艺形象生动,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化,又有许多创新和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智慧和精湛的手工艺。
“手作联盟”是由一群手工艺爱好者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联盟以社会实践项目为平台,发挥专业优势研究、学习相关非物质文化,齐心协力将非遗传承融入大学生活,培养自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使大学生不仅成为非物质遗产的欣赏者、认同者和传播者,更使一部分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创作者,成为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
实践团队前往沙河口区中学生劳动技能中心学习非物质文化技艺
丰富多彩的学生手工艺作品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项目一:2017年7月30日,博物馆实践队在朝阳德辅博物馆进行了三下乡活动。此次参观旨在学习辽宁优秀历史文化,提高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博物馆所展藏品均为红山文化时期,其中不乏国宝级藏品。经过一天的认真学习与体会,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并深深地为之吸引,在之后的活动里相信大家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项目二:2017年8月25日上午,旅游实践团队来到沈阳故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实践内容为了解和探索沈阳的历史和发展变迁。沈阳故宫是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全部建筑三百余间,占地约六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迄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实践小队来到沈阳故宫,参观并了解了满清的历史和发展变迁。
项目三:2017年7月22日,为实地探访城中村及廉价租房居民的居住条件,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仕春秋实践小队来到了凤城市白家村开始了调研活动。这是个属于城中村类型的社区,社区街道边有为数不多的洗车店和零星的开着几家饭店,街巷两旁有许多房屋等待出租。本次调研活动将选取凤城城中村的典型代表白家村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信息。
参观德辅博物馆
实践队员正在与志愿者交谈
文/各二级学院团委供稿 宋超(团委)整理 责任编辑 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