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新闻
  •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
  • 日期 : 2025-05-20     点击量 : 315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连解放80周年,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5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校档案室和大连市中山区档案馆,在夏家河校区实训楼智慧教室共同开展“弘扬抗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实践活动,师生饱含深情讲述了中山区抗日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打造了校地“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典范。中山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校档案室工作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辽宁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及大连市“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全体指导教师及学生代表等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拼图1.png

    “弘扬抗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宣讲实践活动


      尹萍以《档案的发展历程》为题作专题讲座,并与校档案室人员就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进行了交流互动。她系统讲解了中国古代以殷墟甲骨为代表的多种档案文献材料,兰台、甲库等历代档案管理机构,并结合档案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档案工作对于铭记历史、教育后人的重要意义。她表示,中山区档案馆将继续深挖馆藏本土抗战相关档案资源,开展更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抗战精神通过档案的力量,代代相传。

     

    大连市中山区档案馆副馆长尹萍作专题讲座.jpg

    大连市中山区档案馆副馆长尹萍作专题讲座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王琳以“传承抗战精神 共筑复兴伟业”为主题进行“抗战精神”深入解读。她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四个维度,剖析了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并结合新时代使命,号召学生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技能报国的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勇担责任。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王琳作专题解读.jpg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王琳作专题解读

     

      活动中,来自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姜昱竹以《以青春之名 续写红色荣光》为主题展开宣讲,她从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出发,讲述了青年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意义。赫明宇以《码头烽火照前路 青春热血铸新程》为主题展开宣讲,他用大连市中山区码头工人的抗争史向我们展现了大连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董思彤以《传承抗战精神 砥砺复兴之志》为主题展开宣讲,她聚焦中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阐述在伟大抗战精神指引下,百年船厂在新时代展现出的雄厚实力。崔芸畅、马依热、王思文、杨舒宇以《镌刻烽火岁月记忆 赓续赤子丹心传承》为主题,阐述了抗美援朝的背景、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奉献精神。宣讲结束后,指导老师修温馨、刘玉珠、王和平、王琳展开点评,纷纷表示青年学生用真挚的情感、铿锵的语言,将珍贵历史图片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相结合,生动再现了大连市中山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展现了新时代高职青年传承红色血脉的坚定信念。


    拼图2.png

    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成员开展主题宣讲 


    拼图3.png

    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自2024年7月中山区档案馆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以来,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中山区红色文化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不断打造“红色金课”;同时依托大连市“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辽宁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育人场域,推动档案馆转化为思政育人大课堂,努力将学生从“听故事的人”变为“讲故事的人”,从而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校馆双向赋能。

      

    拼图4.png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主题教育活动




    文/修温馨(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周南江(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张晓晗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