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志们: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在秋影如诗、秋色如画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曾为学校发展倾注心血的全体离退休教师致以衷心的祝福!向怀揣教育热忱加入我们的新入职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微光映桃李,初心谱华章。教师是需要情怀、饱含大爱的职业,虽不是光芒万丈的太阳,却以细碎而坚定的光指引成长的方向;虽不是璀璨夺目的星河,却以涓涓而持续的暖滋养向上的力量。投身教育,注定一生就要做光的使者、梦的传人。建校以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传承、执着勇毅、深耕不辍,我们的校园才越来越高、越来越亮、越来越美!
今年上半年,学校专业群建设再上新台阶,列入国家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关键办学能力实现质的突破;产教融合打造新典范,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现代航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有了新故事;人才培养平台跨越新高度,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阶育训引擎再燃新动力;“匠”心耕耘喜结新硕果,学校教师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优质课程名单,1门课程获推高职院长联席会创新创业金课,多本教材获推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校师生获各类、各级别大赛晋级项目55项,成绩始终位居省内前列。
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浸透着你们的心血与汗水;每一份荣光的底座上,都镌刻着大家“守正执教、育梦成光”的画像。在此,我代表学校再一次向所有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同仁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感谢!
近悦远贤来,兴校聚英才。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树立开放、包容、多元的“大人才观”,通过高端人才引进、青年教师招聘、在职教师进修、产教融合协同,构建外引内培、同向聚合的队伍建设机制;通过典型引领导向、制度保障规范、文化浸润品格,推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贯穿教师培育全程。近三年,我们累计引进 “兴辽英才计划”名师、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博士等各类人才19人,公开招聘教师192人;组织实施专题教师培训项目24个、覆盖1988人次。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大连市“三优秀一标兵”等先进模范15人;评选“校长教学质量奖”“校长教学质量提名奖”各5人。
登高万里路,挥手向天歌。同志们,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点滴积累与众人同心。新阶段、新征程,前路漫漫,仍然需要全校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守稳初心、锤炼本领、勇于创新、涵养师德,把每一次的平凡讲述,汇聚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平凡力量。
——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迭代加速、企业向智向新的关键期,各行业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应以匠心传授过硬技能,更要以情怀深耕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涵养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要让学生明白,每一项技术技能的精进,不仅是个人谋生本领的增强,更是为国家发展夯基、民族复兴蓄力的责任传承。
——不断涵养“以德立身、以德立教”的道德品质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有着深远影响。我们要以己之德为学生立心,以己之行给学生立标,以己之智为学生立向;要让师德如春雨润物,滋养学生品格,使其在成长路上向阳而生;要让学生在关爱中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并将这温暖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不断锤炼“匠心育苗、善教乐教”的过硬本领
强教必先强师。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我们既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主动对接行业前沿技术和岗位需求,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技能储备,将行业最新技术、工艺标准、管理经验融入教学内容;还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最终从技能小匠走向大国工匠。
老师们,同志们!“十四五”的蓝图即将缀满锦绣,新的梦想已怀揣在心,让我们以更燃的热情、更足的干劲、更强的担当,向着职业本科的目标奋进,共同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再一次祝全体同仁节日快乐,工作千般皆如愿,生活万事定称心!
党委书记、校长:杨跃权
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