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大连市中山区档案馆围绕“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项目落地开展深入交流与探讨。中山区档案馆馆长张霞、副馆长尹萍、四级调研员宋慧瀛,党政办公室档案管理中心主任付振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和平、党总支书记郑春雨、副院长邓志建、院长助理孙小杰参加此次会议。
座谈会上,双方一致认为,档案馆作为历史的守护者,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珍贵的档案记录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党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双方商议以6月9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精心挑选具有教育价值的档案资料,通过专题展示、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档案中感悟初心使命,在红色文化熏陶中增强理想信念。
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是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座谈会上,双方提出,要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的积极作用,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学习中山区档案馆红色故事,并通过主题沙龙、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在师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分享和讲述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座谈会上,双方还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提出要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档案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在档案馆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珍贵档案原件、了解档案整理和保存的专业流程,感悟档案工作者守护历史、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同时,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付振汉从学校档案管理的角度,希望中山区档案馆能够为学校各部门的档案员开展系列培训和讲座,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此次座谈会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中山区档案馆将与我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整合档案馆的文化资源与我校的教育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平台。通过持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档案研学实践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让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文/孙小杰(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晓晗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