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践行青年责任担当,7月9日-11日,我校砺剑红心社会实践团师生一行33人组织开展“军民同心·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通过实地研学、军民互动、慰问演出等多元形式引领学生回溯革命烽火,深化军民交融,赓续红色基因。
出征仪式启新程 青春誓言担使命
7月9日,实践团在夏家河子校区办公楼3楼会议室举行出征仪式。团委书记、团队指导教师唐成人为团队授旗。团支书车佳怡带领成员集体研学《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抗战相关篇章,在理论滋养中厚植爱国情怀,以昂扬姿态踏上实践征程。
在“抗战故事我来讲”微课堂上,郭欣欣、王馨竹、任鑫、马晓琳、韩佳怡等五位成员生动讲述了关向应、董秋农等同志的革命事迹,让红色故事在娓娓道来中“活”起来。在“抗战精神与青年担当”研讨中,团队成员从不同视角剖析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杨善分享道:“先辈们在苦难中坚守初心,我们要把这份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铿锵誓言与思想碰撞,为实践之旅注入澎湃动能。
军民携手共奋进 鱼水情深谱新篇
7月10日,实践团师生奔赴武警部队某部驻训基地,开展“军民同心·星火传承”战地慰问演出,共叙军民情谊,共燃强军热情。团委兼职副书记蒋依诺在致辞中表示:“军民同心,星火永续。此次慰问演出不仅是打造一场文化视听盛宴,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实践课;既是向守护祖国安宁的军人致敬,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会责任与担当!”演出现场烈日当空,热浪滚滚,红旗飘扬、军徽醒目,展现出浓厚的军民团结氛围。
演出结束后,师生在现地组织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官兵严明的纪律、整齐划一的动作,让师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军人优良的作风和敢打必胜的信念。实践团成员李昕雨感悟:“这里没有舒适的条件,但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军人的热血与信仰。而官兵训练的艰苦、驻守的执着更让我们明白,青春应与使命同行。”
在实践团师生即将踏上返程之际,全体官兵以最高礼节表达感激之情——整齐列队、庄严敬礼,用军人的礼节为这场军民携手之旅画上了深情句号。
旧址探访溯初心 热血传承映青春
7月11日,实践团走进大连市中华工学会旧址,通过实地探访和对史料的深入研读,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早期工人阶级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旧址内的陈设简朴而厚重,泛黄的会议记录、锈迹斑斑的工器具、珍贵的历史照片,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年工人们在这里秘密集会、筹划罢工、凝聚力量的热血岁月。团队成员李昕雨表示,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集体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八佰》,电影中以恢弘镜头再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壮烈场景。银幕上,战士们用身躯筑成防线、在硝烟中坚守阵地的画面,让现场寂静无声,偶尔传来的哽咽声里,是青年学子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当镜头定格在“护旗”的震撼瞬间,成员们不约而同挺直脊梁,眼神中映照着与先辈共鸣的坚定。
红色基地寻足迹 信仰之根再筑牢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关向应故居纪念馆陈列着关向应同志的生平事迹与革命历程。实践团师生来到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展馆。泛黄的文献手稿、珍贵的历史照片、逼真的场景模拟,生动再现了关向应同志从投身革命到领导抗日,直至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一张张承载着革命故事的展品,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先烈们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无畏勇气。
在纪念馆里,面对关向应同志的雕像,李胜男作《新时代青年的抗战精神传承》主题宣讲。全体成员面对团旗,重温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激昂的誓言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情告慰,更是新时代青年对信仰的郑重承诺。同学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涌动着澎湃的热情。团长杨美凡表示:“关向应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展馆,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先辈们的事迹激励我们铭记初心,勇担使命,奋勇向前。我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军民同心·星火传承”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正式开启。这不仅是一次能力的锤炼与视野的拓展,也是一场深刻的军民情谊浸润和坚定信念淬炼,更让青年学子在这堂“行走中的思政课”中沉浸式学习、体验,触摸历史温度,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将持续深化军民共建,打造实践品牌,引导更多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让这颗“星火”照亮更多青年前行的道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动能。
文/杨善(23级学前教育专业九班) 晏佳羽(校团委)
图/李昕雨(23级学前教育专业六班) 李函姝(24级学前教育专业三校班)
责任编辑/初秋彤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