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8月5日-7日,我校赤心闪耀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一行16人奔赴辽宁省丹东市,开启了2024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卫国戍边 才聚丹东”辽宁专项活动的红色研学征程,以实际行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
探访红色断桥,追忆沧桑历史
鸭绿江断桥,作为历史与和平的见证者,静静矗立在鸭绿江上,庄严肃穆。参观当日,雨水如注,但丝毫没有减弱实践团成员对这座历史遗迹的求知渴望。大家有序踏上断桥,脚下的铁板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仿佛是历史的回响。残缺的钢梁、布满弹痕的桥身,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站在断桥上,望着江水奔腾而去,雨水顺着台阶流淌,大家仿佛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壮烈场景,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实践团团长孙佳林表示:“鸭绿江断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提醒我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奋斗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强大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浮桥遗址,探寻红色记忆
鸭绿江浮桥是抗美援朝时期保障后方向前线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解革命先辈的足迹,实践团成员来到浮桥遗址,触摸着饱经沧桑的桥桩,眼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浮桥紧贴水面而建,落潮时高出水面用于通行,涨潮时隐没于江水之中,成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象征着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奔流不息的鸭绿江水流淌而过,历经风雨的桥墩无言但坚挺,涤荡出那个火红年代的不朽精神。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研学第三站,实践团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启了一段震撼心灵的历史之旅。在馆内,师生们通过观看历史图片、文物展示以及场景还原等,全面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决策出兵到伟大胜利,每一处展陈都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历经战火的文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生动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勇场景。
大家神情专注,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解说,不时驻足凝视,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和志愿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祖国和人民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实践团副团长黄怡雯感悟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勤奋学习、苦练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聚力强国戍边”的誓言!”
走进虎山长城,触摸历史脉络
研学第四站,实践团走进虎山长城,开启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历史文化之旅。虎山长城依山傍水,雄伟壮观。成员们拾级而上,脚下的砖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登上高处,放眼望去,是巍峨耸立的城墙蜿蜒于山峦之间,承载着古人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一砖一瓦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硝烟。师生们不时驻足观看,抚摸着古老的城墙,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此次参观研学活动,不仅让大家领略到了虎山长城的壮丽景色,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砥砺奋斗,勇毅前行。
开展专题调研,助力城市发展
为深入了解边境城市丹东的具体发展,实践团分两队四个小组深入居民社区、文化广场、养老院等地,从“丹东边境城市人民生活满意度现状”“丹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策”两个维度,通过调查访谈、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大家积极与当地居民互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团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集体研讨,用青春的视角和智慧为城市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并形成了高质量、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充分展现了职院学子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为丹东未来发展贡献有益建议和青春力量。
“卫国戍边 才聚丹东”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的升华。红色的记忆与精神的传承将永不止步。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把在实践中所学、所感、所悟带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激励更多的同学关注国家发展,锤炼过硬本领,提升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做爱国戍边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星火接力,筑梦青春。学校将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运行机制,创新实践育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收获经验,努力成为有理想、肯奋斗、能吃苦、敢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
文/晏佳羽 唐成人(学生工作处 团委) 责任编辑/胡立丽 于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