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蒙汉文化交流,助力国家非遗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域的广泛传播,激发职院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8月10日至15日,学前教育学院“蒙行逐梦·遗韵传承”实践团一行10人在内蒙古赤峰市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实地探访与体验活动,以“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以“九州同韵”共赏非遗之美,以“青春之声”共促蒙汉交流。
探蒙古文明,览博物风华
赤峰,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为传承与保护赤峰历史文化,实践团成员来到赤峰博物院和辽代历史博物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华夏文明——赤峰历史文化宣讲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以青少年关心的“中华文化故事”为小切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向参观者展现赤峰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璀璨光芒,实现了从“青年学”走向“青年说”,践行“青年行”。
实践团团长任艳雪表示,“此次探访与宣讲,对于实践团成员而言,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加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那雄浑广博的魅力。在与蒙汉文化的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和价值。我深知,青年一代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为这份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怀赤峰英烈,铭历史荣光
为了追寻历史长河中的那一抹红色记忆,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赤峰市烈士陵园及纪念馆。馆内陈展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那黑白的影像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一件件烈士的遗物,承载着英雄的英勇与奉献;详实的文字描述着当年烈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伟业,英勇果决、浴血搏杀的壮烈图景。
实践团在馆内组织开展了“追寻赤峰红色记忆,传承先烈革命精神”主题团日活动,重温入团誓词,坚定的红色基因,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成员们的心中点燃了传承的火炬。
伫立在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前,团队成员们心中涌起的是对烈士们的无尽崇敬,怀着沉郁的心情为烈士们敬献上鲜花。鲜花承载着团队对先烈们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每一朵花都象征着一份感恩之情,一份铭记之意,一份传承之志。
品非遗韵味,融技艺光辉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音与“福禄”相近,寓意着吉祥、幸福和长寿。赤峰非遗葫芦刻画以葫芦为载体,通过刻、烫、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将中国传统工笔画法融入其中,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还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实践团此行就造访了以“元宝山彩绘葫芦”闻名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雅荣,这一派的作品集“非遗”绝技于一身,精雕细琢,工艺繁复,深受人们的喜爱。
成员们参观了葫芦刻画工作室,亲眼见证了葫芦从选材、雕刻到彩绘的全过程,一幅幅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的葫芦刻画让人赞叹不已。同时,团队当中学院手作联盟的工匠也向其展示了普兰店手工布艺技艺布老虎的整个制作过程,从设计、裁剪到针法、装饰,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心与用心。
非遗传承人与成员们在实践交流中,不仅相互学习技艺,还就非遗项目的市场化运作、非遗课程设计、非遗作品的特色融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计划在未来共同举办非遗展览以及线上技艺培训课程等。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让非遗项目在时代的浪潮中活起来、火起来,才能如璀璨的明珠般吸引青年一代的关注与参与,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不朽桥梁。
赏民族瑰宝,创时代新声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见证了蒙古族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记忆和故事。最后一站,实践团拜访了当地著名马头琴传承基地负责人苏亚。在这里,成员们沉浸式地体验了马头琴的制作工艺与演奏技巧,感受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成员与苏老师共同设计了“马头琴启蒙韵律体验课”,将马头琴艺术在节奏、旋律、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色融入音乐启蒙课堂,实现了民族元素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共同绘制了富有蒙古族风情的图腾,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与情感,感受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团队成员刘敏说:“未来,我们将带着此次探访的宝贵收获,成为马头琴艺术传承的星星之火,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播撒艺术的种子。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发展前景也将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
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学前教育学院“蒙行逐梦·遗韵传承”实践团的成员们满载而归。学前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传承者、弘扬者。他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担当,诠释了爱国情怀与使命。相信在未来,这些青年学子会继续将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用读书积蓄力量,用行动肩负责任,使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让非遗之美绽放光彩,努力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张飞 蒋依诺(学前教育学院)摄影/任艳雪 刘敏 王妮(学前教育学院学生)责任编辑/胡立丽 于林林